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新闻 > 正文

中国高校成果转化率,怎么提上去?

 作者:沈春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21 10:14:34 字体大小:

■本报记者 沈春蕾

如何有效跨越“死亡谷”,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老生常谈”又“历久弥新”的话题。当前,bet36备用:提出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这对高校成果转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再次强调,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近日,在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50人论坛上,与会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围绕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热点和关键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和交流,并结合各自的工作经历,分享并总结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相关做法和经验。

科技成果转化的起点

2024年,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江苏落地,标志着教育部正式启动构建以区域为中心、高校大学科技园为节点的新时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谈及高校如何源源不断产出高价值和可转化的科技成果,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张耀天表示,科技成果转化的起点首先要有高价值、可转化的成果,没有高价值的成果,转化工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今年3月,北京市发布《首都高校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若干措施》。张耀天认为,这份文件的出台将通过有组织地强化基础研究,加快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源头的成果供给问题。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关村智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王田苗看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要素是生态、人才和需求。他解释说,在生态层面,需要从基础研究入手,通过产业链和资金链为创新链和人才链提供有力支持;在人才层面,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实践可以高效地发现、培养和发挥人才作用;在需求层面,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降本增效、产业转型、提升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需求,都会给科技成果转化带来新课题。

围绕如何衡量一座城市、一所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业内人士曾展开过多次探讨,但一直没有特别权威的结论。“我们把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联合申请的专利纳入了已转化科技成果的范畴。”张耀天介绍了北京的做法,“按照此方法,我们初步计算出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28%。”

“虽然这与欧美发达国家40%~50%的平均转化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我们内部也需要思考,是不是将成果转化率的分母做得过大了,以及高校的学术价值和社会的经济价值之间是否存在矛盾,从而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计算。”张耀天说。

张耀天透露,北京正在争取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围绕一些特定的研究方向建立了一系列新型评价机制,希望进一步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3个“90%多”的问题

当前,以人工智能、机器人、量子科技、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科技创新,正在改变全球产业结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被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比如,如何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死亡谷”问题。

王田苗分析发现,市场在动态变化,创新团队也在变化,甚至技术生态也在持续演进。统计显示,大部分科技成果在转化中过早夭折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不明确、现金流断裂、创业团队分裂。

王田苗认为,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尚须进一步完善相应政策,明确阶段性转化主体,并积极探索多元的转化路径。此外,还要充分理解两个核心要点:一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迫切需求,二是必须回归市场牵引的商业本质。只有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找到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方法,早日跨越“死亡谷”。

以机器人领域为例。王田苗介绍,在中国,92%的机器人专利申请主体是大学,企业仅占4%,这与其他国家主要以企业为专利申请主体形成了鲜明对比。“bet36备用:当下专利分布与产品创新的主体分离问题依然严峻。”

王田苗举了3个“90%多”的问题例子。一是90%多的专利可能并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往往是为了满足考核需求而申请的;二是在工科高校选聘的教师人才中,90%多的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三是90%多的高校师生并不知道如何创业,也不清楚自身的创业目的。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结合自己过往工作经历发现,bet36备用:的博士生毕业后先去企业工作再去高校当老师的不到5%。“高校老师如果不知道企业在干什么,估计也就不清楚科技成果该如何转化,更不能教会学生如何到企业一线工作。”

墨子曾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刘庆对此的理解是,知识分子虽然有学问,但亲身实践才是根本,也就是现在常讲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刘庆希望高校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定义问题的能力。他提出了3点建议:一是以技术企业的需求作为课题,由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采取双导师制;二是高校本科生每学年实行三学期制,其中包括4个月工作和4个月学习,从低年级开始解决部分学生上大学后没有目标、没有理想的问题;三是高校可以采取项目制教学,学生可以在老师带领下参与完成一个项目,在此过程中既可以掌握书本知识,也能学会企业生产技能。

从“一本汇编”到“一双慧眼”

“20世纪90年代,清华大学每年年底都会印发一本科技成果汇编。我们拿着这样‘一本汇编’行走大江南北,四处分发,广受欢迎。”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珠三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德保回忆起自己开始做成果转化时的经历。

2000年后,互联网快速发展,早期信息传播工作很快就被互联网取代。“形势逼人,我们这些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人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从一个设计师转变为一个投资者。”王德保说。

之前为什么是设计师?王德保解释道:“因为除了信息的简要介绍,我们还要完成可行性报告的撰写,同时做好创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成长规划。而转变为投资者后,主要任务则是做好产业化落地、科创企业的培育孵化,还有一个基础性的重要工作是进行创新体系的建设。”

随着一些独立法人的实体机构开始市场化运作,创新要素也开始聚集,但这时王德保发现了一个关键的稀缺要素——资金。“项目要发展壮大必须有资金投入,此时我们手上拿的已从‘一本汇编’转变为‘一张支票’。”王德保说,“当我们有‘一张支票’的时候,才可能聚天下英才为我们所用。”

这对从事成果转化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专业化要求,也对成果转化机构提出了独立实体、自主决策、自主聚集资源的要求。王德保表示,一直以来,成果转化机构大多附属各个高校、科研院所,实际上是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所以才出现了新型研发机构。

他认为,新型研发机构的主责主业就是做好科技成果转化,为成果产业化架起一座桥梁。当然这座桥梁说起来容易,搭建起来还是比较有挑战的。“因为当你手里没‘牌’,只是聚集别人的各种创新要素的时候,桥是搭建不起来的。”

“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设计好桥梁,以投资人的方式支持研发、聚集人才,投资后还能赋能企业。这样就能将一个科技项目落地为一家创业企业,然后孵化成长为一家成功的公司。”王德保说。

在王德保看来,成果转化真正的困境是资本不往前端走,产业也不往前端走,科研不往后端走,中间地方就空出来形成了谷底,所以才有了跨越“死亡谷”的说法。这也是从事转化的工作人员和机构应该重点发力的地方。

“我们现在做成果转化,真正发力的点就是将一系列技术组合并集成为产品,作为企业主营业务,以投资方式成立创业公司。”王德保说,公司成立后,我们还要帮助其跨越“死亡谷”。“而真正的牵引还是投资。有投资才能够聚人,有投资才能够支持技术产品持续迭代,有投资才可以让企业度过资本的寒冬。”

“当下,从事成果转化工作者的角色又一次发生转变,即成为一名组织者。”王德保表示,“现在,我们的主要任务一是向前要有前瞻性的眼光,找准技术突破方向,全力组织高校相关人员开展技术攻关;二是向后要看到产业落地,组织好成果转化工作。”

“现阶段,成果转化从业人员的关键能力就是洞察力和鉴别力,关键抓手也从手拿‘一张支票’提升到拥有‘一双慧眼’,能够穿越时代的迷雾,发现市场真正需要且有价值的东西。”王德保说。

信源地址:/html/shownews.aspx          
分享1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