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新闻 > 正文

学术“不打烊”,科研人员开启研究“加速跑”

 作者:吴金娇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24/2/15 10:50:18 字体大小:

早上8时,推开实验室大门,开启一天的科研生活,做细胞实验、记录数据、开线上会、查文献、写论文……待一天的工作计划完成,窗外已星光点点。这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久存教授课题组的博士后孔祥贞在假期里的日常。“春节的安排与平时没有什么不一样,从事基础研究,争分夺秒力求前沿是常态。”面对记者的提问,孔祥贞如此作答。

科研之路并不孤单。在位于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的生命科学学院A602实验室,浓郁的年味与学术氛围交织在一起。每天,留校的学生们与导师、同门互道“新年好”后,就迫不及待地投入了手头的研究工作。

仅王久存课题组,今年春节期间就有五人坚守在实验室。让孔祥贞感慨的是,“每天离开时,学院大楼依旧灯火通明”。

为了救命的研究,课题组过年期间仍在“热烈争吵”

“今年我不回山东老家过年了,但我已提前给母亲买了新年礼物寄回去。”孔祥贞说,母亲并不懂他的实验,但每逢亲朋好友问起,她总会一脸自豪,“这是能救命的研究,不能耽误!”亲人的理解和支持,是孔祥贞的最大前行动力。

孔祥贞研究的是硬皮病,这是一种尚未找到治愈之策的罕见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或许,在武侠的世界中,刀枪不入的“金钟罩铁布衫”令人羡慕,但在现实世界中,硬皮病患者却因周身的天然“盔甲”而承受痛苦。现代临床医学开创者威廉·奥斯勒曾感叹:“硬皮病是人类最可怕的疾病之一……像木乃伊一样被包裹在收缩的皮肤钢壳里,这是古往今来的任何悲剧都不足以形容的命运。”

“这种病治疗时间长,且异质性强。”孔祥贞介绍,有些患者发病一年后就对原用药物产生抵抗,科学界至今都未找到确切病因。目前,虽已有部分药物被批准用于硬皮病肺纤维化的相关治疗,但疗效有限,研发的相关临床数据也主要来自欧美患者,中国患者的临床数据较少。为此,王久存课题组正通过人类基因组和表型组研究,希望破解硬皮病的奥秘。

“当前,我们的实验正处于关键论证阶段。”孔祥贞告诉记者,课题组的成员针对硬皮病的研究,切入角度各不相同。比如,免疫系统、内脏纤维化、血管损伤,谁是罪魁祸首?谁是并发症的第一环?大家常常“吵得不可开交”。这种热烈的“争吵”,即使在春节期间也没有停下,一个线上讨论会开上两三个小时是常态,大家在争辩中碰撞思想的火花,多角度论证,不断完善研究。

“因为我们都明白,这个疾病的奥秘一旦被破解,就可以帮助更多患者找到希望。”孔祥贞说,这也是为什么实验室的所有成员一直干劲满满。

“谁先突破,谁就领先”,带着科研激情与时间赛跑

春节期间依旧加班加点做研究,不单因为这是一项救命的研究,也因为前沿研究时不我待的使命感。

仍以硬皮病研究为例。目前,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处于国际第一阵营。“我们在同行交流中发现,彼此的研究内容相似,研究工具也相似,差别只有研究思维、路径和速度。换言之,谁先突破,谁就领先。”包括孔祥贞在内,团队的研究人员一直处于“加速度”的状态,这也是他们中的部分人放弃春节回家的原因。

这个春节,对同一个课题组的博士研究生乐士冠来说同样关键。他研究的是高原医学。简言之,就是破解为何有人高原反应严重,以及如何进行预测和后期保障等等。“bet36备用:是全球高原面积最大的国家,资源丰富,风景秀美。”乐士冠说,这项研究对发展高原地区经济、促进高原地区旅游有重要意义。

谈及手头的研究,乐士冠充满激情。他原先是一名心胸外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他发现人进入高原后,心血管系统会发生很多变化,并可能进一步导致高原病的发生。这也是他选择到复旦继续从事相关基础研究的原因。

因热爱而选择,因选择而坚持,这是他的科研状态,也是课题组许多同门的常态。据悉,十年来,王久存课题组已收集了1000多例高原反应数据。其中,每个人就收集了2万多个表型指标。在前期的数据积累基础上,历经两年动物实验,课题组已发现了一些与高原反应强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这个春节,我们正在抓紧时间进行最终验证,争取早日发表相关成果。”乐士冠说。

(原标题:春节期间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楼灯火通明,科研人员开启研究“加速跑”——学术“不打烊”,争分夺秒是前沿研究常态)

信源地址:/html/shownews.aspx          
分享1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