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新闻 > 正文

复旦大学回应“最严AI新规”争议

 作者: 来源:“文汇报”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12/8 10:32:36 字体大小:

文汇报图

日前,复旦大学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明确提出“六个禁止”,对人工智能(AI)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规范。其中提到,严重违规者将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撤销学位。对此,一位学者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写道,这可能是世界范围内高校首次对使用AI工具提出如此之多的“禁止”规定。

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复旦“禁令”,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支持者认为,当前论文写作中的AI滥用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学术诚信,复旦此规具有一定的先锋性,为今后探讨如何规范使用AI提供了更大的讨论空间。反对者则质疑,当前,高校师生使用AI工具是大势所趋,此番举措是否有矫枉过正之嫌。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复旦大学聚焦AI,已推出多项改革举措。比如,复旦今年6月宣布,在2024—2025学年推出至少100门“AI大课”,到明年秋季学期开学,实现AI教育的“三个渗透率100%”——AI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AI+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AI素养能力要求覆盖全部专业。

那么,在积极拥抱AI的当下,复旦为何看似突兀地提出“禁令”?对此,记者专访复旦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AI技术发展到今天,完全禁止学生使用AI显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他们表示,这份尚在试行阶段的规定不能简单视为一份对AI使用的禁令,而是针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出的一份学术规范。“本意绝不是开历史倒车,而是引导学生科学、规范地使用AI技术,既防范学术风险,又推动AI工具在教育实践中的健康应用。”

禁止还是鼓励?网上部分理解有失偏颇

复旦大学此次所提出的“六个禁止”,具体包括禁止使用AI工具生成或改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的原始数据以及原创性或实验性的结果图片、图像和插图;禁止直接使用AI工具生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正文文本、致谢或其他组成部分;禁止答辩委员、评审专家使用任何AI工具对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评审等6项内容。

针对网上热议的“最严AI禁令”之说,复旦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一提法有失偏颇。“目前网上热议的都聚焦在禁止的部分,实际上,文件中也对允许AI使用的范围进行了规定。这份方案的创新点在于细化了AI工具使用的边界。”比如,《规定》中明确,在征得指导教师同意的前提下,且当AI工具生成的内容不影响对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的创新等能力的考察时,作者可在以下范围内使用AI工具。而且,上述要求并非是对学生的单向规定,论文评审专家和指导教师都要承担起责任。

那么,这些“禁止”有无必要?对此,这位负责人解释,《规定》的对象仅限于本科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在起草条例的过程中,教务处征询了各院系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以及研究科技伦理的专家。大家的共识是:AI工具能够提升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但绝不能成为影响论文的关键创新点,更不能替代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或直接充当“枪手”。

他表示,不同AI大模型的精确度和水平有所不同,生成内容不乏无中生有的情况。比如,他曾经向一款大模型提问,要求列举数学领域的十本代表作,结果AI一本正经地编造了所有答案。因此,《规定》中提出,当研究方法不属于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内容时,允许使用AI工具辅助程序代码编写、调试和错误排查,允许使用AI工具辅助统计学方法、实验方法、调研方法等研究方法的筛选与推荐,但应确保最终代码或研究方法的逻辑性、准确性、科学性和可维护性,所有代码或研究方法须经过作者审核和测试。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考察或抽检办法着重考察的是选题、写作逻辑、专业能力、写作能力和学术规范。“放任学生滥用AI,显然与目前的毕业要求乃至高校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相悖。”这位负责人强调,放眼国内外高校,写作能力都是通识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然而,在当下的国内高校中,本科生乃至研究生写作能力欠缺已成为通病。“如果一个学生连基本的写作能力都不过关,又何谈创新思考,将来如何做好原始创新研究呢?!”

面对模糊的使用边界如何守住底线?

不过,复旦的这份试行规定并非“一刀切”管理,也并非一成不变。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学院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特点细化、调整具体细则。“总体而言,我们始终强调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塑造和坚守。如果随着时代变化,某些能力不再成为核心素养,我们也会及时动态调整,允许AI工具的完全应用。”

以香港大学为例。就在去年2月,港大一度向师生发信,禁止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而到了当年8月,港大收回禁令,宣布从新学年起,所有师生可在课堂及学习上使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不过,学生使用AI工具完成作业,须说明资料出处和引用来源等。

其实,对绝大多数高校来说,拥抱AI工具已成趋势。但问题在于,如何规定其使用的边界,尤其是近两年来,随着ChatGPT的横空出世,不当使用AI工具引发伪造数据、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频发,对学术诚信构成巨大挑战。

因此,不止是复旦大学,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和福州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目前都聚焦禁止学生在毕业设计和论文中抄袭AI生成内容发布规定。例如,天津科技大学明文规定,学校规定查重结果不得超过30%,AIGC检测结果显示的智能生成内容比例原则上不超过40%。

不过,多位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专家坦言,目前,相关检测工作仍旧存在难度。尽管现存的一些AI检测工具能帮助识别某些AI生成的文本,但这些工具无法准确地判断AI生成内容的所有特征。

对此,复旦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说,书写规范、逻辑清楚是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底线,至少现在,学校有责任坚守。

信源地址:/html/shownews.aspx          
分享1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