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新闻 > 正文

“神七”中国航天员首次出舱回顾

 作者: 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2/9/28 7:06:21 字体大小:

当地球悬浮于头顶之上,震撼心灵的广袤究竟是何模样?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密切配合下,圆满完成bet36备用:首次空间出舱任务,迈出了中国人舱外行走的第一步。然而,这一步的背后,是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和永恒的记忆......

#开启舱门#

地面上简单的动作,在太空中却更加艰难

2008年9月27日16时34分,在发射升空约43个小时后,神舟七号接到开舱指令。航天员翟志刚将气闸舱舱门解锁并转动把手,舱门出现了一个缝隙,随后他向内拉动舱门,但舱门并未如期开启。这个在地面训练时很简单的动作,在太空中为何变得如此艰难?

原来,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使用的气闸舱是飞船的轨道舱,里面存放着航天员的食品、未密封的设备和有机材料等。当气闸舱内的压力排泄后,这些物资设备还在不断地向外排气,导致舱内的泄压过程变得更加缓慢。当时,尽管舱门已出现一道缝隙,气闸舱内泄压也到了0.5千帕,但作用在舱门上的力有200多牛,导致舱门被拉开后又被舱内气压顶了回去。此外,在失重环境下,航天员的身体处于漂浮状态,缺乏着力点,最终在刘伯明的帮助配合下,舱门成功开启。

#火灾预警#

即使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

舱门打开后,翟志刚将第一条安全索挂钩挂在舱外的安全扶手上,并慢慢移出轨道舱,将上半身探出舱外,伴随着指挥控制大厅内掌声雷动,这铿锵有力的报告声,从遥远的太空传送到了地球的每个角落:“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

但很快,新的状况便接踵而至。在返回舱内值守的航天员景海鹏向地面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请检查”。此时,地面飞行控制人员下达口令:“02(刘伯明)请检查”。片刻后,身处轨道舱的刘伯明报告说:“没有着火点”,直到地面飞控人员判定:这是一次误报警,出舱活动继续按预定计划进行。

尽管是虚惊一场,但在这期间,舱内仪表不断重复着“轨道舱火灾”,在如此紧张危急的情况下,神舟七号乘组临危不惧,刘伯明说:“反正01(翟志刚)我们继续”,翟志刚回应:“明白”,刘伯明紧接着说:“着火我们也来不及了,不管了”,翟志刚说:“成”。

简短却笃定的对话,足以展现中国航天员的镇定从容、训练有素,和他们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也要坚决完成任务的坚定信念。他们迅速调整了出舱程序,随即在直播画面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幕:刘伯明探出舱门,将五星红旗递给翟志刚,翟志刚缓缓将其挥动,完成了“展示国旗”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即使我们回不来,也一定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他们生动诠释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而这信念早已融于每一名中国航天员的血脉间。

#“飞天”霓裳#

惊艳太空的璀璨,背后是挑战不可能

在黑暗深邃的太空背景映衬下,和五星红旗同样耀眼夺目的,还有纯白色的舱外航天服(以下简称“舱外服”)上,那格外醒目的金黄色“飞天”标志。众所周知,这是“飞天”舱外服的首次亮相。而鲜为人知的是,神舟七号出舱任务是中俄舱外服联合出舱。走出舱外的翟志刚穿着的是bet36备用: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服,而在气闸舱辅助出舱的刘伯明穿的是俄罗斯研制的“海鹰”舱外服。

此次任务中,专门负责从事“海鹰”舱外服研制的“星星”公司总经理谢尔盖·波兹涅亚科夫一行人也在现场,他们是按合同专程来对“海鹰”舱外服参与此次任务进行保障服务的。针对这次任务,他的内心是充满疑问与担忧的,倒不是担心他们的服装会出现问题,而是不相信我们的舱外服能正常工作,因为中国的舱外服竟是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设计研制而成的,而他认为要研制全套舱外服系统,从研发周期上讲没有十年八年根本不可能完成,涉及到许多复杂困难的技术要攻克。

波兹涅亚科夫看得见的是一套结构完整、部件齐全的服装,看不见的是背后研制团队挑战一个又一个“不可能”。“从无到有、自主创新”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本色,舱外服的研制无外乎如此,90多个关键部件没有一件成熟产品,无一不需要实现“零”的突破。经过一点一滴的探索,研制团队先后组织完成了舱外服的技术设计和十大类试验设计,不仅有效保证了舱外服的安全可靠性和良好的操作工效,还创建了bet36备用:舱外服工程研制的技术研发平台、总装测试平台和工艺体系,为后续舱外服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性能可靠的舱外服最终保障了出舱任务顺利完成,也赢得了俄方的由衷称赞:“这次出舱很完美,中方的舱外航天服表现非常好!你们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研制出如此高水平的舱外航天服,是载人航天史上一个很了不起的奇迹!”

而今,进入空间站阶段,中国航天员已接续开展6次出舱活动,圆满完成各项既定任务。从神舟七号任务突破和掌握空间出舱的关键技术,到神舟十四号乘组仅隔半月完成两次出舱任务,中国人漫步太空的脚步更稳,也更远。正因我们有无所畏惧的飞天英雄,有百折不挠的地面团队,有千千万万不负星光的航天人,在探索太空的道路上,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必将“感觉良好”,越来越好。

信源地址:/html/shownews.aspx          
分享1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