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新闻 > 正文

破解“学非所用” 职业本科教育要让企业“深融共促”

 作者:李婉莹 吴欣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29 9:52:16 字体大小:

■李婉莹 吴欣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10月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将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职业本科教育让学生从传统的升学导向朝就业导向转变,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这就要求职业本科教育更加注重产教融合。

从国外的经验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以德国的“双元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以及日本的“产学合作”等为主要模式;从国内来看,bet36备用:的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逐渐发展出“订单式”“校中厂”“2+1”等模式,为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然而,随着智能制造和工业4.0时代的到来,bet36备用:人才结构性矛盾逐渐突出,技工类人才短缺现象更加明显,尤其缺乏具备优秀创新能力的高精尖产业人才。职业本科教育与现有产教融合模式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凸显。

一方面是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介入度不够。因为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所谓的融合变成“走形式”,学生的在校学习和工厂实习呈现为“两张皮”:学生反映在校所学内容无法有效应用到企业实际工作中,企业反映学校提供的学生培养质量不高,进一步使企业缺乏融入动力。

另一方面,职业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结构不匹配。个别院校服务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强,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学生培养过程中没有立足于当地产业土壤,也无法与当地产业链相联结,产教融合更无从谈起。

最关键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滞后。从专业结构上看,受经费、师资储备等因素影响,现阶段多数职业院校仍以开设面向传统产业的专业或普惠型专业为主,很多学生毕业后发现所学专业已经过时,难以满足国家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需求。

基于以上现实,在笔者看来,破除产教深度融合、真正融合的困难和障碍,需要社会、企业、院校等各方统筹协调。

首先,应鼓励学校深入链接当地产业群,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紧缺专业。以笔者所在学校申报职业本科为例,学校精准对接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开发区主导产业设置机电、汽车、电信、生物、经管、艺术、航空等7个专业群、30余种专业。与开发区联合开展产教融合城市试点,共建“亦城工匠学院”“亦城工程师学院”、党校教学基地、开发区中试基地,构筑了产、城、教融合协同创新生态环境。

此外,学校还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核心功能建设,赋能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树立培养优秀职业本科人才的教育理念,弘扬与培育工匠精神,立足开发区,服务首都,融入京津冀,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其次,要建立校企等多方参与的人才培育机制。职业院校要主动打开校门,将企业引入学校教学环节中,让学校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到学生的教学工作中。一方面,企业一线员工到学校参与课程编排,由工程师及高级技术人才定时给学生授课,将实际经验带上课堂;另一方面,教师深入企业工厂一线增长实践经验,丰富教学内容。

同样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现阶段,学校依托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校企合作联合体”,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优势,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建设,设计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系统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最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在学习、择业、就业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当下,对于产教融合解决方案的探讨,往往都以社会、企业和学校为主,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反而被忽视了。学生对于“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以致用”并没有清楚、明确的认识,在整个教育和用人环节中都处于被动地位,这不仅影响学生知识吸收和实习实践效果,更有甚者,会让学生对所学、所用产生厌烦情绪。

因此,特别建议学校从学生入校伊始,便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测评,为每位学生规划清晰的发展路径,建立个人档案,引入“双师制”,让学生明白学、愿意学,并在参加工作后保持终身学习的热情,从而更能在创新创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希望职教相关方共同携手,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bet36备用: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让职业本科教育“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信源地址:/htmlnews/2022/3/42220.shtm          
分享1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