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新闻 > 正文

教授被举报“剥削学生”!帮导师干活,本分or情分?

 作者:陈彬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1/9/19 10:20:12 字体大小:

作者 | 陈彬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义桅遭同事实名举报“剥削学生”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

网传信息显示,人大教师金茜近日在工作微信群发布消息,要求王义桅停止对学生的“持续骚扰和劳动力剥削”,同时宣称自己也曾在入职后替王义桅免费上课长达半年。

9月15日,王义桅在个人微博发布声明,称金茜散布消息不实,他已向学院递交相关证据材料,主动配合组织调查。此后,人大相关工作人员向媒体表示,学校已经针对此事启动调查程序。

虽然此事尚未有定论,但背后反映出的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问题,已经引发很多人的深思。

“帮老师做事=剥削”,成立吗?

在知乎提问“研究生都会帮导师干活吗?”中,得到最多赞同的一个回答是这样的——

“帮?你太高估自己了,你跟电脑,桌椅,鼠标之类的性质是差不多的,就是一个财产或者工具,哪里配得上‘帮’这么人性化的词汇?”

这一回答能得到众多人的赞同,说明目前研究生对于导师滥用权力、随意指使学生的不满已经积累到了相当程度。

在西部某高校就读的研究生刘畅(化名)直言,她和她的同学几乎承包了导师课题组的所有报账工作。那么,“帮老师报账”是否算导师滥用权力“使唤”学生呢?

在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马臻看来,导师让研究生做事是否算“剥削”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取决于三个变量:一是导师让学生做的事情是否与学生完成学业(毕业)相关;二是需要花多少时间做那些与学业无关的事情;三是师生间是否形成了相关的约定,特别是学生是否同意这样的安排。“从这三个变量的角度分析,报销等事情属于课题组的公共事务,一般来说,每个组员都有义务分担。”

对此,国内某理工类院校副教授李伟(化名)表示,在课题组内部,很多事情不能简单地被归类为导师“剥削”学生。“一些工作与科研有关,但又不会在最终的成果或论文中有所体现,有些学生就认为这些工作就不该自己去做,这也是有失偏颇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导师有时候也很无奈。”

剥削or人情?界限难以划分

事实上,目前在导师与学生关系的认定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尚待明确的“灰色地带”。

比如,很多导师会安排学生做一些自己承接的企业横向课题。这些课题中,有些是可以有论文产出的,有些却是不能发文章的。

“也就是说,做有些横向课题纯粹是为导师挣钱、‘刷工分’、满足其年终考核。因此,学生不得不再从事另一个单独的课题,以满足自己毕业的要求。”马臻说,这种情况一方面完全属于学生为导师“打工”,对于学生的毕业没有帮助,反而浪费其时间;但另一方面,任何科研活动又都会在客观上对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有所帮助。

那么,有没有一些很明确的界限是绝不能越过的?

马臻觉得是有的。“导师个人生活上的事务是不能让学生参与的,因为你们之间只是师生关系,导师也无权命令学生帮助他处理私人事务,比如接小孩、辅导小孩功课。”

事实上,据媒体报道,此次王义桅被实名举报后,便有些学生匿名爆料。“自从师从王教授后,不仅需要完成日常的上课,还需要帮助老师完成其他项目,甚至还要为他接送孩子,打扫办公室和家里的卫生。”

然而,也有人认为,师生之间是否需要区分得如此泾渭分明,也值得商榷。

“在我读研的时候,我的导师对我们非常好,但他的年纪有些大,因为行动不便,就曾请我们帮他到家中擦窗户。对此,我们是非常愿意去的。”李伟说,而且在帮老师打扫完卫生后,他们和老师在家中聚餐,畅谈学习与生活的事情,他感觉收获颇丰。

李伟认为,如果导师与学生的私人关系比较融洽,任何事情都“不叫事儿”;但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或者仅仅是纯粹的“你教我学”,那么导师要求学生做的任何“非研究”事务,都可以成为学生口中“被剥削”的证据。

师生“相互利用”,却难以互相包容

师生关系中尽管存在这些“灰色地带”,但一个现实是无法被忽视的——目前大量学生都对于被导师指使做各种“私活儿”十分不满。

因为权力结构的不平等,很多学生对此“敢怒而不敢言”,选择了默默承受。那么,导师群体能否通过一些改变,缓和目前的状况呢?

对此,马臻认为目前有“向下”和“向上”两个趋势。在向下的趋势方面,目前研究生的规模在持续扩大,今年仅复旦大学一所学校招收的研究生人数就已经过万,加之大量的年轻教师进入导师队伍,在“非升即走”的巨大压力下,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增加。

而在另一方面,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强调师德师风,同时加大了对失德教师的惩处力度。各高校也纷纷开展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培训。但目前来看,对于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教育流于形式的诟病并不在少数。

同时,也有学者表示,目前导师与学生紧张关系的根源,远不是个别教师的师德不到位这么简单。

“目前国内的导师队伍中,充斥着大量‘德不配位’的导师,其本身学术能力就遭人质疑,招收研究生的重要目的也是想以此获得‘廉价劳动力’,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可否认;另一方面,很多研究生读研也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仅仅是为了混个文凭,将来能更好找工作。”受访时,某学者直言,当不合格的导师和不合格的学生碰撞到一起时,其矛盾自然就产生了。

对于这一说法,李伟深表赞同。“当老师是为了科研而招收学生,学生也是为了科研而考研,双方的目标完全一致时,很多所谓的‘私事儿’都会成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而当老师要利用学生发文章,学生利用老师混文凭,在这种相互利用的关系下,任何一点儿事情最后都可能会成为双方矛盾的导火线。”

李伟认为,从这角度上说,如何能让更多真正有科研素养的老师,能招到更多有科研追求的学生,或许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根本之道。

信源地址:/html/shownews.aspx          
分享1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